1. 首页 > 百科全书

糯米发酵之后是醋还是酒 糯米发酵之后是什么味道

一、糯米发酵之后是醋还是酒?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

我们都知道,粮食的种类有很多,糯米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米,它可以做各种各样的美食小吃,还可以用来发酵等等,具有很不错的食用价值。那么糯米发酵后是醋还是酒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糯米发酵后是醋还是酒

糯米发酵后到底是醋还是酒这个是辩证关系,糯米发酵时,糯米只是一种基材,就看你要发酵成醋还是酒了,如果要发酵成米酒,那么就可以按照米酒的工艺流程来做,加入米酒窖曲,就可以酿成美味的米酒,同样的,如果是在调味品作坊里,通过用糯米也可以酿制米醋,这就要按照米醋的制作工艺操作了,经过发酵后,就得到调味品米醋。

民间有一种说法糯米酿酒失败变酸了,最经典的一句戏词出自川剧折子戏《邱旺告贫》中:恭喜你,十缸酒变成九缸醋。其实只是一种艺术加工,真正的酿造过程中,酿酒就是酿酒,酿醋就是酿醋,只是制作过程中技术差异导致一些口感上的差异而已。

糯米发酵多久才能成酒

大约24-36小时左右

糯米发酵一般指的是加酒曲发酵,这是技术已有千年的历史。糯米发酵后首先得到的是酒,我们一般称之为醪糟或酒酿,这个“酒”并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酒,因为它的酒精含量大约只有1%-3%左右,甜味更浓于酒精味。

我们在制作酒酿时,需要向晾凉的糯米饭里加入适量的酒曲,酒曲是糖化菌及酵母制剂,所含的微生物主要有根霉菌、毛霉菌及少量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酒曲中的糖化菌将糯米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再由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并产生了“乙醇”。

对于做酒酿来说,当糯米饭中已经出现汁水,甜味和酒精味时,说明酒酿已经发酵完成,季节不同,发酵的时间也不同,整个发酵过程大约24-36小时左右。

糯米发酵多久才能成醋

一般需要发酵一个多月。

糯米醋是在酒酿发酵后兑入数倍的清水,让其自动发酵月余后得到的。其实不难发现,我们在制作酒酿时如果处理不当或发酵的时间过长酒酿就都出现酸味,这就说明糯米加酒曲最后可以得到糯米醋,只是兑水的多少,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如何把控,我们居家不太懂这些细节。并且糯米醋的发酵时间太长了,还需要沉淀等工艺,所以居家是无法完成的。

糯米酒和糯米醋的制作

1.糯米酒的制作(1)将糯米用清水浸泡,浸泡好的糯米控干水分,上蒸锅蒸熟捞出放入容器中,当糯米温度30度左右加入安琪甜酒曲,凉白开,搅拌均匀,糯米中间用勺子压出一个圆孔。(2)盖上保鲜膜,大约3天左右闻到酒香就可以食用了。

2.糯米醋的制作(1)将糯米用清水浸泡,浸泡好的糯米控干水分,上蒸锅蒸熟捞出,用凉水冲淋降温(让饭粒收缩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当温度30度左右加入酒曲,使淀粉糖化酵成酒醅,产生更多的酒精。(2)继续发酵,酒液开始变酸时,可以加入少量凉白开,大约30天左右酸味成熟后即可。

二、川剧的介绍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主要流行于四川中东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当时,北边的甘肃、陕西和南方的湖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量移民流入四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这些各地植入四川并慢慢发展起来的戏曲艺术经过与四川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川剧。

拓展资料:

经过世代川剧艺人的传承和创造,川剧艺术完整的一套表演程式逐渐成形,剧本的文学价值也逐渐提高。川剧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川剧演员们善于利用绝技塑造人物形象,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特点,使川剧不仅故事扣人心弦,表演技术也十分令人叹为观止。

三、川剧介绍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 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语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