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怎么评测《老梁经历汇》西游记系列这档节目 怎么评测《老梁》的作品

一、如何评价《老梁故事汇》西游记系列这档节目?

1. 我非常敬佩《老梁故事汇》中西游记系列的节目,因为它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还影响了我的思考方式。

2. 该节目主持人老梁知识渊博,见解独到,使得节目内容精准而深刻。

3. 在众多节目中,老梁的故事讲述方式相比其他如阿忆、纪连海等主持的节目更具吸引力,特别是与安徽卫视的合作,更是质量上乘。

4. 老梁讲故事的方式更贴近普通观众,而不像一些节目那样仅仅堆砌历史段子。

5. 如果节目仅凭零散的小故事和段子来讲述历史,那么这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可能是一种悲哀。

6. 尽管有些节目的标题看似吸引人,但内容却未能真正阐述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7. 我曾喜欢的郎咸平有真才实学,但在节目中显得不够踏实。

8. 老梁一些节目的制作相对简单,通常是通过播放一段视频,然后口述一些零碎的道理,这也反映了内容本身的碎片化。

9. 有些道理本身就不构成完整的体系,因此节目的结构也会显得松散。

10. 从小我就喜欢阅读历史散文,这些书中描述了许多诸如刘裕、梁武帝萧衍等帝王的生平,他们的故事令人着迷。

11. 阅读这些历史故事,看到那些短命的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的确非常刺激。

12. 书中的古人,如王羲之,他们的智慧和自嘲让我第一次在课本之外感受到了古人的生动与真实。

13. 我常常想,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我也许也能写一些类似的历史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些伟大而有趣的历史人物。

二、唐朝人物故事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比方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着,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故事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

毛驴告假

胡趱是唐朝宫廷的杂戏演员,因皇帝赏识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闲无事,便天天骑上毛 驴到朋友家下棋取乐。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热情远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驴子牵 到后院,细心喂养!”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灯,主人绝不肯让他回家。一天两天不新鲜, 数月如此,都知心头很为有这样一个难得的知心朋友而高兴。 一天,他正与主人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接到皇帝传旨,要他立刻进宫应差。 胡趱不敢怠慢,急忙让主人把驴牵来。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主人出来,胡趱急了,奔进后院, 只见驴子浑身是汗,直喘粗气,正从磨盘上卸下肩来,胡趱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趱又来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样,习惯地拉开嗓门喊道:“仆人们 多加草料,好好喂驴!” 胡趱冷笑一声说:“抱歉得很,今天驴子来不了啦。” 主人问:“为什么?” 都知就说:“昨天回去头旋恶心,卧在棚里起不来了,请您准它几天假,让他缓缓气吧!”

四、唐朝民间故事

1、吐蕃大臣禄东赞奉君王之命前往长安请婚。然而向唐朝求婚者,并非吐蕃一国,太宗李世民并不急于向某使臣许诺,而是出了几个难题,全部能答对者,方可向之许婚。

〖第一道题〗「一根一样粗细木头,哪头为根部,哪一头为尾部?」聪明的禄东赞将木头放入水中,因为根部密度大,略重,所以向水里倾斜。

〖第二道题〗「一块玉,中间有一曲折眼孔,用细线从孔的这头穿到那头。」禄东赞将孔的那头涂上蜂蜜,然后将柔软的细线拴到蚂蚁的腰上,把蚂蚁放在孔的这头,蚂蚁闻到气味开始向孔里爬,再加上禄东赞不断的吹气,蚂蚁把线带到了孔的那头。

〖第三道题〗「一百匹马驹和一百匹母马混在一起,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有些使者以毛色区分,结果都分错了,禄东赞将母马和马驹分开关起来,隔了一夜,把母马一匹匹放出来,马驹一看自己的妈妈出来了,忙去吃奶,不一会儿全分出来了。

〖第四道题〗「一百只小鸡,一百只母鸡,哪只小鸡是哪只母鸡孵的?」禄东赞晓得,小鸡吃食物时,常跟母鸡在一起。于是先把鸡和母鸡分开,到喂鸡食的时候,把母鸡一只只叫到鸡群中,小鸡一见母鸡就跟著啄食去了。禄东赞还学老鹰和鹞子的叫声,小鸡吓得跑到自己的母亲跟前去了。

〖第五道题〗「每个使臣一天之内吃完一只羊,喝完一坛酒,还要回到自己的住处去。」别的使臣有的吃到一半,喝到一半就醉得省人事,禄东赞虽然也有些醉了,但他来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住处拴了一根线牵到喝酒的地方,这样,禄东赞带著醉意,顺著线回到了住处。

〖第六道题〗最后一道题,「有五百宫女,面遮盖头,其中有文成公主,让使臣辩认。」可是使臣们谁也没见过文成公主。聪明的禄东赞找到邻居的一个老妈妈,因为她女儿在宫里当公主的侍女,于是他因此了解到文成公主喜欢用一种香,香味独特,蜜蜂喜欢这种香味。在辩认那天,禄东赞手里抓了一只蜜蜂,手一松开蜜蜂就飞到文成公主头上。至此,六个问题全部被禄东赞解答出来。

李世民心想,吐蕃大臣尚且如此聪明,国王也绝不呆笨,于是将文成公主许配与松赞干布,从此演出了一部藏汗两族人民千年友好史。(此故事被生动的描绘在布达拉宫和其他地方的壁画上)

2、杭州下城有座仙林寺。仙林寺光有大殿,前面少了个山门。这座不尴不尬的寺院,据说是唐太宗时候造下的。

唐太宗小时候多灾多病,他老子怕他养不大,就让他拜一个名叫仙林的和尚做师父。后来,唐太宗打出天下,做皇帝啦。仙林和尚听说杭州地方风景好,就要唐太宗在杭州造一座顶大的寺院,让他养老。

唐太宗碍着师父的面子,不好推托,便答应下来。还差大元帅尉迟恭到杭州来,监造这座顶大的寺院。

仙林和尚跟尉迟恭到了杭州,两人便商量这座顶大的寺院到底要造多么大。仙林和尚说:“这寺院是皇帝的师父养老的,非同小可,至少也得圈它五里地皮!”

尉迟恭一听火起来:“谁见过五里大的寺院呀!我没当大元帅时候,和七八个徒弟做生活,家里打铁的工棚炉房也不过五丈见方!你一个老和尚,除了吃饭、困觉、念经,又不做别样生活,要那么大的地方做啥?给你圈五十丈地皮造寺院,也算碰顶啦。”

仙林和尚漫天计价,尉迟恭就地还钱,两个人从早晨争到天黑,没有结果。

第二天一早,仙林和尚差人请尉迟恭再去商量。尉迟恭到了仙林和尚门口,刚刚跨下马鞍,只听仙林和尚在屋里大喝一声:“圣旨下!”尉迟恭一听圣旨下,只好趴在地下磕头。仙林和尚笃定站在屋里念圣旨,一字一板,拖长声调慢慢来,几十个字的圣旨,足足念了半个时辰,念了一遍又一遍,念了一遍又一遍,一直从清早念到响午。尉迟恭是个又黑又粗的大块头,你叫他驰马上阵,三日三夜也不会吃力的;如今却叫他跪着半日不动,真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疼,差点爬都爬不起来了。仙林和尚念罢圣旨,笑嘻嘻地问尉迟恭:“大元帅,这回听清楚了吧?圣旨上讲的明明白白,要造一座顶大的寺院给我养老。顶大的寺院嘛,方圆五里地少得了吗?”

尉迟恭仍旧摇摇头,说:“圣旨上只讲造一座顶大的寺院,却没有讲要造五里大。我是钦差监造寺院的,说一无二,还是顶多五十丈!”

两个人又争了一天,还是没有结果。过了一夜,仙林和尚又差人去请尉迟恭。尉迟恭心想:这刁和尚叫我跪了半天,我也要叫他尝点味道!就从箱子里翻出一柄碧玉如意,藏在怀中,骑着马去了。他刚在门口下了马,仙林和尚的老办法又用上啦——“圣旨下!”这一回,尉迟恭不慌不忙地走进屋里去,往正中太师椅上一坐,摸出碧玉如意,喝道:“太上皇恩赐如意在此,下跪宣读圣旨!”原来这柄如意唐太宗的老子给尉迟恭的,因为尉迟恭打天下的功劳大,应该让他事事如意。仙林和尚没料想他会有这一着,只好跪下来,急急忙忙把圣旨念了一遍,直直腰板想要起身。哪知尉迟恭说:“慢着,慢着,我耳朵不好,还没听清楚哩!”仙林和尚只好跪下再念一遍,尉迟恭还是说没有听清楚。念了一遍又一遍,念了一遍又一遍,从清早念到夜快边,念得仙林和尚差点断了气。尉迟恭看看差不多了,才让他起来。仙林和尚触了这回霉头,知道自己拗不过尉迟恭,便乖乖地答应只造五十丈方圆的“仙林寺”。

仙林寺造后,尉迟恭骑上乌骓马回京去了。仙林和尚想想不甘心,便骑了一头秃驴,“的嗒的嗒”一路追赶上来,一直追到海宁县地界才追上尉迟恭。仙林和尚在后面大喊:“大元帅慢点走呀!还有一桩事要商量哩!”

尉迟恭勒住乌骓马,问他还有什么事情。仙林和尚说:“大元帅还不曾造山门哩,你倒说说看,天下哪有没山门的寺院呀!”

尉迟恭想想也是的,就答应再给他十丈地皮,在寺前补造一个山门。本来,这事情就好了结;可是仙林和尚偏偏节外生枝,说要把山门造出五里路以外去。尉迟恭问他:“这又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