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科全书

以茶文化促茶产业 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方案

一、以茶文化促茶产业

在谷雨这个宜人的季节里,一场以“茶为国饮,品味生活”为主题的2017北京春茶节·全民饮茶日活动正式启动。这一活动由中国茶叶学会、北京市茶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和北京二商集团联合主办,由北京二商京华茶业公司具体承办,旨在推广茶文化,提升茶产业。

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国,中国拥有悠久的产茶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积淀。茶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生产结构优化,质量体系完善,安全水平提升,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全民饮茶日作为一项全国性的科普活动,通过举办茶艺表演、制茶体验等活动,传播茶叶科技、历史和文化知识,鼓励全民饮茶,促进消费。

北京二商集团的京华茶业作为集团特色业务的代表,借助政府支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京华茶业计划通过创新品牌和运营模式,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要,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同时,他们还投资建设了中国北方最大的茶叶博物馆,致力于推广茶文化,使之走向国内外。

北京市茶业协会会长白文祥强调,全民饮茶日活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茶文化,倡导健康、科学的饮茶方式,让更多人体验到品茶的乐趣和生活品味。北京春茶节后续的活动将围绕“放心茶、健康茶”展开,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优质的品饮平台。

二、茶叶知识科普:乌龙茶和铁观音的区别

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乌龙茶是一个独特的分支,包括了铁观音等多种子类。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以透明的琥珀色茶汁为特色,它涵盖了武夷岩茶、冻顶乌龙、罗汉沉香等多种品种,其中武夷岩茶、台湾乌龙茶、闽北乌龙茶和闽南乌龙茶尤为名贵。

铁观音作为乌龙茶中的佼佼者,起源于福建安溪,其特点在于叶形椭圆,叶色浓绿,叶质肥厚,叶缘波状,且干茶条索肥壮,色泽翠绿乌润。铁观音的香气独特,泡开后兰花香味四溢,而其茶青的特性,如叶形和茶梗的坚韧,也是其辨识度之一。

乌龙茶,特别是闽北武夷岩茶、闽南安溪铁观音和广东单枞,因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如摇青过程,而形成绿叶红镶边的品质。乌龙茶的滋味醇厚回甘,如武夷岩茶的岩韵、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以及冻顶乌龙的风韵,都反映出其产区和品种的不同特性。

安溪铁观音作为乌龙茶中的极品,其采制技术精细繁复,历经十一道工序,从采摘、做青到炒青和揉烘,尤其在做青阶段要求极高,这使得铁观音在乌龙茶家族中独树一帜。因此,尽管有人将铁观音与绿茶混淆,但其实铁观音属于乌龙茶,而非绿茶,它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三、茶叶知识科普:黑茶的种类五大类别介绍

黑茶,作为中国后发酵茶的代表,因成品茶呈现深沉的乌黑色而得名。作为六大名茶之一,黑茶种类丰富,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独特的茶文化。

黑茶的独特性源自其悠久的历史传统,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种类:三尖茶、茯砖茶、安化黑茶、六堡茶以及千两茶。

首先,三尖茶由一级、二级、三级的黑毛茶分别压制而成,分为天尖、贡尖和生尖。天尖茶口感醇厚,贡尖茶滋味平衡,生尖稍带涩意。

茯砖茶则源自陕西咸阳,以其紧实的茶体和丰富的金花著称,滋味深厚持久。其制作工艺包括原料处理、蒸气发酵、压制定型、发花干燥和包装等步骤。

安化黑茶历史悠久,以其黑润的色泽和醇厚的口感著名,带有松烟的香气,展现了其独特风味。

六堡茶作为特种黑茶,以其乌黑的色泽和红、浓、醇、陈的特性在广西享有盛誉,是该地区的代表性黑茶。

千两茶以其独特的1000两净重而得名,包装别致,色泽黑润。随着时间的推移,千两茶的风味会更加醇厚,带有蓼叶、竹黄和糯米的香气,陈化后品质更佳。

总的来说,黑茶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是中国茶文化中的瑰宝。每一种黑茶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风味魅力。

四、茶文化|最早茶字的演变

茶文化|最早茶字的演变。

“茶”在文字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这种演变是伴随茶的饮用地位和文化地位不断凸显而发生的。人们通常认为“茶”字是由“茶”字演化来的,同时还有很多其他名称。辞书之祖《尔雅》在《释木》篇中说:“横,苦茶也。”解释茶,也用的是“茶”字。

茶不同的称呼,茶出自《开元文字音义》,《茶经》之后,大行于世。荼出自《诗经》。荈出自《凡将篇》,古人常以此指代茶。槚出自《尔雅》,是对茶最早的文献记载。茗出自《晏子春秋》,如今则将“茗”作为茶的雅称。蔎出自扬雄的《方言》,四川人西南部人对茶的称呼。

“荼”字的由来,出自《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诗歌总集,大约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在诗经中,有“荼”字的句子不少,为茶界引用的,大致有5处《诗·邶风·谷风》曰:“谁为荼苦,其甘如苏《诗·大雅·》曰:“周原,董荼如饴。《诗·豳风·七月》:“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豳风·鸱鹗》:“予所捋荼。《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圈圈,有女如茶非我思且。”

“荈”字的由来,西汉司马相如(前179~前118)的《凡将篇》,是将茶列为药物的最早文献,其中谈及二十种药物,称茶为“舜诧”。三国魏时的《杂字》曰:“舜,茗之别名也。”晋代陈寿的《三国志》谈及吴王孙皓为韦曜密赐茶葬上“以当酒”,孙楚的《孙楚歌句》曰:“出歌,墓桂茶葬出巴蜀。杜育的《芳赋》及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也将茶称为“葬”。而《魏王花木志》还进一步谈及:“其老叶谓之葬,细叶谓之茗。”

“槚”字的由来,《尔雅·释木》称,“梗,苦茶”。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晋郭璞的《尔雅注》都作了专门的注释,历代史学家多认为,它是对茶的可靠记载。《尔雅》是中国的一部字书,陆羽在《茶经》注解中称其为周公所著,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并非周公所作、孔子增补,而是西汉毛亨以后的许多文人缀合旧文加以增补的一部作品。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前160)和三号墓(前165),发现其随葬清册中有“植一筒”和“植筒”的竹简文和木牌文。经查证,“植”是横的异体字,“筒”是茶箱的意思。另一说,“植”指“橘”。

“茗”字的由来,在《晏子春秋》中,说晏婴任齐景公国相时,吃糙米饭,三五样荤食及茗和蔬菜。《神农食经》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曰:“茗,茶芽也。”《桐君录》曰:“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东巴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如今人们把茗作为茶的雅称,常为文人学士所用。

“蔎”字的由来,唐代陆羽《茶经》注解:“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茫。”是指汉代杨雄在《方言》中所说的。因杨雄曾任“执戟郎”,故称其为“杨执戟”。此外,茶还有水厄、瓜芦、诧、选、物罗、过罗等称谓。在中国茶的发展历史上,茶还有许多有趣的别称,如:不夜候:晋代张华的《博物志》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胡峤的《飞龙涧饮茶》诗:“破睡须封不夜候”,都称茶为“不夜侯”;清友: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云:“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姚合的《品茗词》亦曰:“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都将茶美称为清友;余甘氏:宋代李郭的《纬文锁语》载:“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所以,“余甘氏”也是茶的别名。此外,还有将茶称为“酪奴”、“森伯”、“涤烦子”的。